人类**早的井是水井,是用手工工具挖井而成的,显然这还称不上“钻井”。人类历史上真正的钻井技术,诞生于距今大约2800年前的中华大地上,这就是顿钻钻井技术。现代钻井技术就是在我国古代顿钻钻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至今,钻井技术的发展已经历了四个阶段。 一、大口径顿钻钻井 大约从西周末期(公元前8世纪)开始,随着冶铁业的发展,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,特别是机械工具,如滑轮、杠杆、水雄等的发明与应用,在我国出现了顿钻钻井技术。顿钻钻井的地面设备,主要由踩架和井架组成。踩架上有雄板 (杠杆)。雄板一端悬挂着钻头,钻头是直接钻凿岩石的工具,雄板另一端供人踩踏,使钻头反复上提、下顿,产生冲击运动。井架是用来提捞吊升的支架,顶部横梁上装有滑轮。井下凿碎的岩石(即岩屑)使用捞砂筒用绳索提捞到地面上来。绳索穿过井架上的滑轮,一端连接提捞筒,另一端通过滚筒由人力牵引。由于需要人员在井下扶持钻头破碎岩石,并把岩屑装入提捞筒内等,所以井眼直径较大,大约5尺C}尺、0. 33米)。所以称为大口径顿钻钻井。 二、小口径顿钻钻井 从北宋初年开始,我国古代顿钻技术又有了重大发展。所有工作都可由人在地面上操作完成,不再需要人员下人井下,所以井眼直径大大缩小。这就是小口径顿钻钻井,如图1-1所示。井眼直径只有碗口大小,称为卓筒井。为了清除井底钻屑,先向井内灌水与岩屑混合,然后下人底部带有活门的捞砂筒进行提捞。为了打捞掉入井下的物品,发明了多种多样的打捞工具。为了加固井壁,防止地层水的浸入,发明了木竹,即木制套管。由于井眼缩小,钻井速度大大加快,钻井深度大大加深。所以,卓筒井的出现,乃是钻井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。 时至清代,我国已形成了由“相井、开井口、下石圈、抽小眼、刮大口、扇泥、下木竹、锉小口、见功”等一套成熟的钻井工序,即从定井位、安装开钻直至出盐卤或油气,形成了一套同现代钻井相似的钻井工艺流程。1835年钻成的兴海井首次突破千米大关,被誉为“世界钻井史上的丰碑,,。 英国**学者李约瑟博士是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的专家,在他的著作《中国科学技术史》中列举的由中国传到欧洲的20多项重大发明中,就有钻井技术这一项。他说:“今天在勘探油田使用的这种钻深井或凿洞的技术,肯定是中国人的发明,比西方要早1100年”,又说:“中国的卓筒井工艺革新,在11世纪就传入西方,直到公元1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