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中文名称】 山茶花 【别名】 红茶花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 【来自何书】 《纲目》 【出处】 为山茶科植物山茶的花。 【植物形态】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15米,光滑**。单叶互生,革质,卵形至椭圆形,长5~10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钝,基部圆形至阔楔形,边缘具软骨质细锯齿,上面浓绿色,有光泽,下面淡绿色,两面平滑**;叶柄长约5毫米。花单生于叶腋,或顶生,红色,直径6~8厘米,近无梗;花萼5,绿色;花瓣5~7,近圆形;雄蕊多数,2轮;雌蕊1,子房长球形,光滑**。蒴果球形。室背开裂,径约3厘米,光滑**。种子近椭圆形,背有角棱,长约2厘米,直径1.5厘米。花期4~5月。果期9~10月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 【功用主治】 凉血,止血,散瘀,消肿。治**,衄血,血崩,肠风,血痢,血淋,跌扑损伤,烫伤。①朱震亨:**、衄血、肠风下血,并用红者为末,入童溺、姜汁及酒调服,可代郁金。②《纲目》:汤火伤灼,研末麻油调涂。③《医林纂要》:补肝缓肝,破血去热。④《百草镜》:凉血、破血、止血。消痈肿跌扑,断久痢、肠风下血,崩带血淋,鼻衄**;外敷炙疮。⑤《本草再新》:治血分,理肠风,清肝火,润肺养阴。 【采集】 春分至谷雨为采收期。一般在含苞待放时采摘,晒干或烘干,用纸包封,置干燥通风处。 【药材】 干燥花朵多不带子房,全体卷缩成块状或不规则形,长2~3.8厘米,宽1.8~3.5厘米,黄褐色至棕褐色,花萼背面密布灰白色细绒毛,有丝样光泽,花瓣5~7片,基部合生,上端倒卵形,先端微凹,具脉纹;雄蕊多数,2轮,外轮花丝连合成一体。质柔软,有香气,味甘淡。以干燥、色红、不霉、花蕾长大尚未开放者(称宝珠山茶)为佳。产江苏、浙江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 【化学成分】 【药理作用】 【炮制】 【性味归经】 甘苦辛,凉。①《本草经疏》:味甘而微辛,气平而微寒。②《本经逢原》:苦,温,无毒。③《百草镜》:味涩。 【用法与用量】 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。外用:研末麻油调敷。 【宜忌】 【贮藏】 【选方】 ①治**咳嗽:㈠宝珠山茶,瓦上焙黑色,调红砂糖,日服不拘多少。㈡宝珠山茶十朵,红花五钱,白芨一两,红枣四两。水煎一碗服之,渣再服,红枣不拘时亦取食**玷桂《不药良方》)②治赤痢:大红宝珠山茶花,阴干为末,加白糖拌匀,饭锅上蒸三、四次服。(《救生苦海》)③治痔疮出血:宝珠山茶,研末冲服。(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