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金银花”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南宋的《履巉岩本草》中,《履巉本草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彩色本草图谱。该书下卷中载有“鹭鸶藤,性温无毒,治筋骨疼痛,名金银花。”书中所附彩图与现在的金银花植物完全一样。明代官修本草《本草品汇精要》中,在忍冬条目下有了忍冬异名“左缠藤、金银花、鹭鸶藤”等的记载。明末张景岳的《本草正》中载有:“金银花,一名忍冬。”开始用“金银花”作为药物的正名,用“忍冬”作为药物的别名。清代以后,“金银花”被正式定为药物的正名,其它均为别名。关于药用部位,明代以后,医家才逐渐发现金银花花蕾的作用要远大于其茎、叶,在《得配本草》中记述有:“金银花,藤、叶皆可用,花尤佳。”在现代医药典籍中,仍有金银花和忍冬藤两种药物,但都是在金银花条目下附录忍冬藤。一般认为金银花性味甘、寒,入肺、胃经,功效是清热解毒。主治温病发热,热毒血痢,痈疡,肿毒,瘰疬,痔漏等**。忍冬藤性味甘、寒,入心肺经,功效是清热,解毒,通络。主治温病发热,热毒血痢,传染性肝炎,痈肿、疮毒和筋骨疼痛等**。由此可见两种药物的对症上存在差别,并不能相互替代。现代医学研究,金银花含有挥发油,木犀草素、绿原酸、异绿原酸、番木鳖苷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