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米螟,又叫玉米钻心虫,属于鳞翅目,螟蛾科,我国发生的玉米螟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,主要为害玉米、高粱、谷子等,也能为害棉花甘蔗、**、向日葵、水稻、甜菜、甘蔗豆类等作物,属于世界性害虫。成虫褐色,雄蛾体长13-14毫米,翅展22-28毫米,体背黄褐色,前翅内横线为黄褐色波状纹,外横线暗褐色,呈锯齿状纹。雌蛾体长约14-15毫米,翅展28-34毫米,体鲜黄色,各条线纹红褐色。卵扁平椭圆形,长约1毫米,宽0.8毫米。数粒至数十粒组成卵块,呈鱼鳞状排列,初为乳白色,渐变为黄白色[1] ,孵化前卵的一部分为黑褐色(为幼虫头部,称黑头期)。幼虫老熟幼虫,体长20-30毫米,圆筒形,头黑褐色,背部淡灰色或略带淡红褐色幼虫中、后胸背面各有1排4个圆形**,腹部1~8节背面前方有1排4个圆形**,后方两个,较前排稍小。蛹长15~18毫米,红褐色或黄褐色,纺锤形,。腹部背面1-7节有横皱纹,3-7节有褐色小齿,横列,5-6节腹面各有腹足遗迹1对。尾端臀棘黑褐色,尖端有5-8根钩刺,缠连于丝上,粘附于虫道蛹室内壁。[生活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,1年可发生1-7代。各个世